网购商品不达标,谁来管中国青年网
直播带货、线上团购、云旅游 …… 年线上购物的比例增加 电商服务出新出彩 线上消费新业态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线上商品不达标率高于线下商品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等机构公布了全国部分消费者协会年比较试验的汇总分析结果。 根据统计,在中消协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消协组织年测试的件采样商品中,件线上采样商品有件不达标,占38.70%,件线下采样商品有件不达标,占30.64%,线上商品的不达标率高于线下商品。 (资料图) 家用电器的不达标率最高 将线上采样商品按不同的电商平台分类,不达标率最高的68.52%,最低的0%。将采样商品按类别比较,家用电器的不达标率最高,医疗保健和电子产品的不达标率相对较低。 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性能不佳、耗电量大、标识不规范,以及设计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其次是家居产品类样品。 线上商品监管难? 这次汇总分析中涉及的线上购物平台包括以自营商品为主的和有大量第三方商家入驻的,也有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美妆社区和视频分享平台中的线上销售渠道。这是社交电商、视频带货类网购平台首次纳入汇总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孙颖认为,在社交化、视频化销售带来的情绪性消费和“去中心化”趋势下,监管难度也加大。 孙颖: 因为网上商品的抽查检测肯定不便利,目前网上的抽查检测可能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覆盖率也不高。所以加强日常的监管和专项的治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社交平台也都电商化了,跟销售带货模式相结合。新的商业模式业态之下,监管方面就要较以前传统的监管模式有一些突破和变化。 (资料图) 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网络社交、直播平台纳入监管。 孙颖期待,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后,可以针对新兴业态强化资质审核,细化责任义务,促进提升监管效果。 孙颖: 结合网上销售的特点,要对跨区域的网络案件加大一些查办协调的力度,加强信息的互换,执法部门之间要形成一个有效的衔接,执法互助,形成监管合力。 加强信用监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通过执法部门对平台的信用等级、风险类型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以这样一种信用等级和风险类型的划分进行差异化监管。对风险较高、信用较差的平台或者商家就可以加大检查的频次和力度,这是对他们一个警示,也是对社会的风险提示。 (资料图) 线上销售新模式的出现 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也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监管要跟上新业态 不能让线上商品成为“不达标”的代名词! (来源:央广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goudasai.com/wgdsyq/11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主流网购平台被集体点名,药品医疗器械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