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中国足球产业年发展明显
市场化正推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明显不足,未来空间巨大 中国体育增加值及增长率 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占GDP比例 我国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在近十年来不断扩大并保持较快的增长,年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达到.71亿元,实现增加值.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42%,-年复合增长率达19.33%。国家体育总局估测年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0.7%。 年各国人均体育消费 年中国人均体育消费(元) 我国体育人均消费和体育人口占比均有了显著增长,但绝对水平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年我国人均体育年消费达元,较年增长43.6%,而年增速仅为8.8%,显示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对“健康”的需求上升,从而使得体育相关消费快速增加。 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人均体育消费额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法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从体育人口占比情况来看,年中国体育人口比例仅为26%,同期欧盟该比例为61%,德国为67%,英国为68%,而年中国体育人口比例上升至33.9%,同期欧盟该比例为58%,德国为71%,英国为65%。尽管中国体育人口比例仍远低于欧洲水平,但五年时间内中国体育人口比例大幅增加14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居民的体育参与度越来越高。 中美体育产业结构对比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年中国足球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相比美国体育服务业占到一半以上的成熟的市场结构,我国的体育服务业这一主体产业占比尚不到两成,而作为相关产业的体育用品业却占到了八成左右,产业结构相较而言失衡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二:第一,前期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不够;第二,举国体制、政府主导下的体育发展不成熟。同时,上述两个原因也造成了产业整体变现能力差、产值较低。足球产业:待开发的金矿根据德勤出具的报告,世界足球产业年生产总值达亿美元,占整个体育行业总产值的约40%,被誉为“世界第17大经济体”。全球的球迷数量大约在16亿人,而中国球迷数量约为3亿人,可以说足球在国内是有着庞大的群众需求的。我国近年来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但是总体比例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依然偏低,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产业链角度,可以将足球产业的群体分为主管单位(足协)、俱乐部(球员、教练、投资方)、赛事联盟、转播方、赞助商、观众、衍生品、足彩供应商8大部分。 1、足协:第三方监管服务机构。一般来说,足协作为足球联赛的主管单位,负责制定比赛规则、贯彻联合会的章程、代表大会决议、通过组织各级(业余、非业余、职业)比赛及其他手段发展协会会员、官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友好往等,一般应属于独立于联赛运营的第三方公众机构。 2、俱乐部:联赛运营主体。俱乐部核心主体是球员、教练及投资方,一般来说,明星球员与教练的薪酬构建了俱乐部运营的主要成本。例如中超球员的薪资从年之后开始急速提升,3年的涨幅都在20%以上,年更是有43%的增长。国脚年薪平均在万元左右(不考虑赢球奖金)。而年恒大支付球员薪资近4亿元,其中工资占49%;中超和足协杯奖金为19%;亚冠赢球奖占32%。教练员的薪资则较年增加了万元。 3、赛事联盟:利益最大化的开发主体。而各俱乐部为了增强赛事的影响力、持续性及规模效应,往往通过成立体育赛事联盟的形式,形成收益共享的共赢模式。例如中超商务股份公司与英超联盟,都属于典型的足球联赛联盟。可以看出,俱乐部是联盟的基础单位,独立获取自身的主场门票收入;联盟则获取包括转播权打包销售、商务赞助及衍生品开发整体的收益,并在各俱乐部之间按照股权比例及排名进行分配。 4、转播方:转播方包括传统电视台渠道与新媒体(如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等)。更高的曝光度意味着更高的商业价值,因此除了现场观众外,通过电视直播或新媒体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向全球传播极为重要。具备较高溢价能力的品牌联赛(如欧洲五大联赛)和足联世界杯可凭借转播权营收渠道巨额的收益。而转播方则可获取更多的流量及广告收益。 5、赞助商:高吸引力的强大观赏性的体育赛事意味着巨大的曝光机会,这使得众多商家对体育赛事争相追捧。一般来说,赞助商包括冠名赞助商、官方合作伙伴、官方供应商等不同层次,也对应不同的赞助门槛。例如运动品牌阿迪达斯,自年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足联的赞助商。巨大投入的背后,是阿迪达斯在足球运动相关业务上的惊人营收规模。根据德国科隆的体育营销顾问彼得?奥尔曼测算,阿迪达斯年的足球业务收入为24亿美元,年第一财季足球业务收入更是增长了27%。阿迪达斯CEO赫尔伯特?海纳(HerbertHainer)预计,年集团足球业务收入将达到20亿欧元(约合27亿美元)。 6、观众:对应不同的传播渠道,观众可分为现场观众、转播收看观众,是体育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用户主体。 7、衍生品开发与授权:围绕着球星的肖像权收入,衍生品,以及球星的球衣,以及授权品牌经营克打造丰厚的营收回报。而能否获得这部分收入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有值得推广以及在球迷中具有巨大偶像号召力的球星。 8、博彩公司:足彩有胜负彩、进球彩、半全场、单场等花样繁多的种类,具有可预测性、观赏性,中奖率也高于其他彩票玩法。对盘口、赔率的技术分析与球队信息搜集是重要的中奖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足彩由合法注册的博彩公司或者政府博彩机构进行足球彩票的销售。在国际上博彩公司往往也是俱乐部的重要赞助商。 中国足球产业链各方关系图 根据上述产业链群体划分可以看出,球迷是最终消费端,球迷对足球赛事的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流向了俱乐部、赞助商、电视转播商和广告商,最终创造了联盟和俱乐部的收入来源。 首先,球迷进入球场观看比赛直接为俱乐部创造了门票收入,而俱乐部也会开发相关的周边产品(如球衣)向球迷出售,拓宽了直接收入的来源。其次,赞助商通过赞助联盟、俱乐部或者球员的方式进行品牌产品推广,而球迷对赞助商产品的购买将支持赞助行为。电视转播商向联盟购买联赛的转播权,转而以收费电视的方式向观众收取费用。除收费节目的方式外,电视转播商还可以通过出售比赛时段广告的方式收回转播费,而广告投放商也可以从广告带来的收入增长中回收广告成本 中超联赛:借鉴英超,管办分离 目前中国的足球联赛系统有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中超)、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中甲)、中国足球协会乙级联赛(中乙)和中国足球协会业余联赛四级。中超是是中国大陆地区最高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中国港澳台有各自的联赛),其前身为中国足球甲A联赛。 表2:中国足球联赛体系 在英国,类似于中国足协的机构是“英格兰足球总会”。和中国足协不同,英格兰足球总会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足球推广、足总杯开发和国家队管理,无权过问职业联赛。英超足球联赛已基本从足球协会中独立出来,负责经营管理联赛的是各个俱乐部共同组建的联盟公司。联盟公司独立于足球协会,具有对联赛的商务资源进行开发、赞助谈判、出售转播权的权利。联盟公司的股份为联赛成员的各个俱乐部持有,20个俱乐部各持有英超联盟公司5%的股权,每个赛季结束时降级俱乐部将股权转让给升级的俱乐部,从而维持原有的股权结构。 图英超联盟公司组织结构 联盟公司的经营决策则由各个俱乐部的代表共同决定,涉及重大商务合作事宜或是规则修订的提议则需要大部分俱乐部代表的同意才能通过。由此可见俱乐部是联盟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在联赛的经营管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足协作为行政机构对联盟公司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会对其经营有过多的干预。如英格兰足协是英超联盟公司的特别股东,对英超联盟极为重要的人事问题拥有一票否决权(如英超委员会的主席或CEO的任免)。 原中超联赛与英超联赛组织方对比 中超联赛在早年由中超联赛委员会负责举办,而这一委员会由中国足协设立。改革之后,中超联赛的组织机制将向英超靠拢。年2月,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或将在12月之前成立“中国职业足球联盟”负责中超、中甲、中乙三级联赛的举办,而原先的职业联赛理事会将不再负责办赛。新的联盟地位将实现与中国足协平行,从而中国足球将终于实现管办分离。 改革后,中超的运营机制将形成三足鼎立的状态,即中国职业足球联盟负责办赛、中超公司负责赛事具体运营及商务开发、中国足协负责监管。中超公司由中国足协和中超俱乐部共同控股,其中足协持股36%,16支中超俱乐部各占4%(合计64%),中国足协对中超公司有控股权。 未来中超联赛将实现管办分离 俱乐部经营:入不敷出,收入主要靠商业 目前,中超绝大部分球队仍采用私人所有(即资本投入)模式,投资人基本来自于中国国内,且形成国企和民营企业赞助俱乐部几乎对半开的局面。资本投入使得中超球队近年重金求得外援的案例高发,俨然形成“军备竞赛”的态势——根据德国网站《转会市场》的数据,赛季中超冬季转会窗口中,16个中超俱乐部总投入超过三亿欧元,超越英超成为冬窗最烧钱的联赛。 但是,国内职业足球俱乐部尚不具备盈利能力,几乎所有俱乐部都是靠投资人的持续投入,亏本经营。中超联赛在收入规模、盈利状况、收支结构上都和国外联赛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收入规模,中超俱乐部在总收入上与国外联赛几乎不处于同一数量级。直至年,中超俱乐部总收入达到25亿元,而早在年,西甲联赛收入已经达到亿元,德甲、英超联赛的收入规模则超过亿元,日本J联赛收入规模也超过10亿元。 中超联赛俱乐部总体收入结构(年) 中超联赛俱乐部总体收入结构(年) 中超俱乐部~总收支状况(单位:亿元) 年中超俱乐部支出结构(单位:亿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中国体育赛事收入通常则以商业赞助为主,转播权收入比例非常低,例如和年,中超版权收入占比仅分别为9.73%和8.86%。转播费用低下原因有二:第一,中超联赛本身不如五大联赛精彩;第二,-转播权周期前,中超所面临的转播市场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年,央视通过与中超公司成立子公司,免费获得了中超在央视的转播权,于是这一块按常理能成为中超转播费中流砥柱的收入化为乌有;年,万的转播权收入主要来自于网络渠道,电视方面依然没有大幅进展。 从收支对比情况来看,中超俱乐部已经多年来入不敷出。年中超俱乐部整体亏损达2.64亿元,年亏损2.2亿元;年,尽管收入爆发性地到达新高点,但由于不合理的收支结构,整体亏损达到15亿元,亏损量已经达到收入的60%。 年中超俱乐部的支出结构也引人注目。中超俱乐部人员工资和转会费用加总而来的人力成本已经到达了75%,高过了欧足联所划定的70%红线。考虑到中超目前还处于市场化转型期,收入尚未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如此支出大多来自于资方的大力投入。按此逻辑,一方面,资方实力雄厚的俱乐部将能在这场抢夺球员与教练的军备竞赛中越走越快、越战越强,而资方稍弱的球队处境则会更艰难,中超联赛俱乐部两极分化严重。 中超目前仍然处于烧钱求发展的阶段,入不敷出、收入结构失衡,但新转播周期的高版权费用可能给形势带来转机。中超将逐渐向英超这样的成熟赛事的收入结构转型,高转播权收入将使得联赛俱乐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缩小。80亿转播收入及新资本介入有望改变现状目前,中超俱乐部仍然高度依赖商业收入。不过,体奥动力以80亿获得中超联赛-年全媒体版权的消息,可视为对原有收入结构的一次巨大冲击,转播权收入所占的比例可能大幅上升。根据协议,体奥动力将在和年分别支付版权费用10亿,而之后的三年的转播权每年价值20亿。版权收入剧增将带来俱乐部分红大幅提振,甚至有可能是目前的4-5倍。 中超俱乐部往年转播分红情况(单位:万元) 中超未来5年版权费用分配(单位:亿元) 以中超俱乐部中体量最大的广州恒大淘宝为例,年年报数据显示俱乐部年收入在3.5亿元左右,转播收入占比不到10%,且这还是恒大去年亚冠取得佳绩加成的业绩。年后,如果俱乐部转播权分红大幅增长,转播收入占比可能达到20%,收入结构改善。对于规模较小的俱乐部而言,改善幅度将会更大。 年是新转播周期的第一年,中超俱乐部获得分红后在年将有机会发力提升水平,例如球员购买等。故而赛季将有可能有更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goudasai.com/wgdszl/8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男足包机直飞菲律宾,空姐口误称国足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