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一飞冲天写在南昌高新区建区30周年之际作者:谢春明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与深圳、厦门、浦东等经济特区定位改革开放“试验田”不同,高新技术开发区更多充当的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像一个个镭射灯,源源不断地释放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打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聚集投资;又如一块块巨型磁铁,吸附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实施。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文称,全球共有多个经济特区,其中最成功典范非深圳莫属。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度看,深圳“试验”的成功密码,归结到一点,就是政策试验。

九十年代初,我国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没有像俄罗斯那样照搬西方做法,对市场物价进行一刀切,寄希望于经济改革将计划经济一夜间扭向市场经济,而是实行了较为灵活的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的试验,逐步地由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转变,实现了物价平稳过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双轨制是中国人找到的天才的解决办法。

“试验田”、双轨制体现了东方智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孕育、规划、建设,正是这种东方智慧的延续,是破解区域乃至全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诸多难题的又一个“天才的办法”!

就在我国吹响治理通货膨胀“集结号”之际,年3月,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统一表述为:南昌高新开发区)应运而生。次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江西省首个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南昌高新开发区接过深化改革开放的撑杆,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起步奔跑!

弹指一挥!三十载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一代又一代南昌高新开发区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顽强拼搏、接续奋斗,不仅把“试验田”变成了“高产田”,从“排头兵”壮大为“集团军”,实现了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飞跃。年南昌高新开发区园区总收入突破亿元,在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排名第30位,进入“第一梯队”。

(一)

持杆助跑、插杆起跳、压杆引体、撑杆过竿……这是撑杆跳高运动员必须掌握的技术要领。

自成立以来,南昌高新开发区就像田径场上朝气蓬勃、身姿矫健的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加速、冲刺,整套动作一气呵成,一次次顺利过竿,一个个难题破解,由名不见经传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成功跻身于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方阵”。

谈何容易!熟悉南昌高新开发区建设历程的人由衷地感慨:高新区的今天,得益于“三级跳”做得好。三级跳,三个时代啊!

——“青山湖时代”,持杆助跑。南昌高新开发区成立之初,以青山湖高教科研区为中心,立足于营造软硬件环境,建章立制,争取国家、省市及各部门对高新区的授权,落实国家赋予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独立工业园区这一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十年铸剑,到上世纪末期,位于南昌东部的高新区基本完成软硬件环境建设。年,高新区完成总收入72.9亿元。

——“艾溪湖时代”,插杆起跳。21世纪初,伴随着江西“大开放”主战略实施,南昌高新开发区辖区与产业快速扩张:年,艾溪湖周边七个村和南昌水产场划归高新区,开发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33平方公里;年4月,昌东镇、麻丘镇划归南昌高新开发区,开发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煎饼摊大了,火力不能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创新。南昌高新开发区迅速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的转化,吸引了美国、德国、台湾、深圳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与应用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打造了以企业为主体、服务为基础、科技孵化器为载体的区域性技术创新体;园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年工业产值突破个亿,8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瑶湖时代”,撑杆过竿。针对园区出现“产业孤岛”和“有高原、无高峰”现象,南昌高新开发区迅速调整思路,锁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科技新城区目标,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全力打造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城市配套服务。又一个十年,不过这次是磨剑——剑光闪烁、剑气夺人!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丰富的湖泊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启动瑶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高起点规划布局了国际社区、紫阳大道特色商业街区、总部经济港、高知人才社区、瑶湖森林公园等城市功能区。年南昌高新开发区园区营业总收入突破亿元,以占全市百分之三的土地创造出全市四分之一的规模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一的规模工业利税、三分之一的出口创汇;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年被工信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从筑巢引凤到招商选资,从立足本市本省到面向全国全球,从单一功能工业园区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南昌高新开发区一系列华丽转身、功能蝶变和整体升级,光芒四射,令人激奋!

(二)

骑遍神州大地,江西风景独好。这是参加11月22日在南昌举行的环鄱阳湖自行车精英赛骑手的共同感受。

自年以来,环鄱赛已在南昌高新开发区连续举办了8届。耐人寻味的是,今年环鄱赛的主题是“打造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作为一年中最重要比赛之一,赛道沿途经过的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因地制宜进行了绿化景观布置,栽种摆放了各色百日草、硫华菊等时令草花3万余平方米,营造了缤纷热烈的赛事氛围。

瑶湖公园内1.5万平方米向日葵开得蔚为壮观,演绎着与自行车运动如出一辙的蓬勃生命力。这蒸蒸日上的景象,恰恰是南昌高新区深耕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写照。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文人对南昌的盛赞。近年来,南昌打造北有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载体的汉代文化,中有滕王阁为载体的唐代文化,南有八大山人为载体的明清文化,文化品牌建设新格局纵贯历史、多元呈现,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南昌还打造了梁书美术馆、高新图书馆、艾溪湖美书馆、莲花书屋等文化场所,市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城市文明厚度与温度变得更可感可触。其中,高新图书馆、艾溪湖美书馆,是南昌高新开发区围绕产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目标,推出的两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年11月30日,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军一行到高新图书馆、艾溪湖美书馆参观,对图书馆、美书馆采取的创新运营模式和便民服务措施,引领市民阅读习惯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笙歌落定,雅集美好。晚7点,忙碌了一天的人不约而同向美书馆聚集,在门口抖落一身寒色,优雅地坐进橘色灯光里,开卷、抚琴、挥毫、清唱,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倚窗而立,安静地数一数艾溪湖大桥上的灯火、想一想落在身后的心事……“自年最后一天美书馆开馆以来,这份温馨与美好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艾溪湖美书馆相关负责人说,“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咖、年年有精彩”,美书馆扮演了“市民大客厅、文化大课堂、生活会客室”的角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乃至整个民族,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与大势同频共振,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南昌高新开发区坚定紧跟大势,敏锐把握时机,持续加力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广泛开展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如今,南昌高新开发区已形成以“一圈、两节、三馆、多点”的文化生态圈——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孵化”!打造人文“高”地、建设艺术“新”城,助推南昌高新开发区争当“产业高地”。

工业发展、产业孵化、功能完善是南昌高新开发区这架飞机的一侧机翼,文化软实力、服务亲和力、员工战斗力则是另一侧翅膀。

现在,她正在滑跑、抬轮、加速,即将乘势而飞!

(三)

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早在8年12月,时任洪都集团董事长吴方辉在“泰豪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南昌航空工业城概念。次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备忘录,双方决定共同合作,在南昌高新开发区内高起点规划建设航空城。

这份协议,不啻于万英雄城儿女逐梦蓝天的冲锋号!

南昌,被誉为共和国航空工业摇篮。在中国的航空发展史上,南昌的地位毋庸置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空产业的“南昌力量”不断壮大:从创建国营洪都机械厂到举办第二届南昌飞行大会,从仿制飞机到自主研制飞机,从满足国内市场到开拓国外市场,从封闭的军工企业到开放包容的现代化企业,始终不变的是鹰击长空的初心使命。

八年鏖战,成绩骄人。这份浸透南昌高新开发区干部职工拼搏奉献的汗水的成绩单,也写满了他们对经济腾飞、翱翔蓝天的渴望,还承载着数代南昌人追逐“航空梦”的夙愿!

机场,机场,没有机场,南昌航空城则缺少助跑的“跑道”,南昌高新开发区就无法展翅高飞,南昌“航空梦”就将永远是梦想——这是个“掐脖子”工程——南昌高新开发区审时度势,反复比对,将目光投向麻丘镇!

瑶湖之畔,麻丘镇南家山,距南昌市中心19公里,一片曾经的水塘滩地,摇身变成A1类跑道型通用机场——瑶湖机场。

机场于年11月开建,年8月正式通航。从地理位置看,它位于方圆25平方公里的南昌航空工业城中心;从功能作用看,它是南昌市承接中国国家航空产业发展、带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通航产业发展的新兴引擎,处在南昌高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蓝图中心;从区位优势看,它媲美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并称为世界三大航空研发基地,处在南昌、江西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与国际航空产业接轨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瑶湖机场建成后,中航工业洪都、商飞C外场试验队、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中发天信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宝航新材料、冠一通飞、腾宇无人机、华夏九州、江西快线、CR中后机身复材项目、赛鹏紫玄航空维修改装项目等一大批航空产业项目和上飞院(南昌)机体设计中心、北航江西研究院、江西航空研究院等多家航空研发机构相继入驻南昌航空城。

年11月,南昌区域管制中心项目为南昌市航空产业链再添“新动能”。“年3月开工,5月封顶,8月设备进场,年底验收,年开始试生产。”江西中发天信航空发动机科技有限公司放心地将生产基地交给高新区代建。

年7月,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完工交付使用;10月31日举行的南昌飞行大会,参与企业达多家,21个重大重点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亿元。

“目前,南昌高新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航空制造技术为依托,集设计、研发、制造、测试、运营、配套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链,并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国内一流的航空研发制造中心基本成型。”南昌高新开发区航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充分利用瑶湖机场资源,力争将南昌航空城打造成一个国际航空产品拆解、维修、交易、展示基地,助推南昌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凡是过往,皆为序曲。南昌高新开发区已经看到新机会,又在酝酿新格局——实行链长制的南昌航空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到年,形成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和保障体系;到年,建成实力雄厚、具备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航空科创中心。

(四)

年11月8日,江西民营企业强峰会发布了江西民营企业强、制造业强、服务业20强榜单。南昌高新开发区凭借招大引强、产业发展、企业服务、产城融合等方面的亮眼表现,夺得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园区殊荣。

纵使曾经筚路蓝缕,依然不忘初心逐梦。南昌高新开发区坚持三十年蓄势储能,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化,每一次跨越都在向梦想靠近……高新区“飞天梦”,南昌“航空梦”,江西“崛起梦”,一个梦想,千万个梦想,犹如点点星光,照亮奋进之路,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人物。这本蜚声全球的杂志,开篇是《新中国的梦想家》。那时候,还没有南昌高新开发区,更遑论“航空梦”——现实中,未来也往往只是个梦而已——后来,如你我所见,深圳成就了这位伟大梦想家的梦想,南昌高新开发区也实现了一飞冲天。

志上云霄,刺破晴天!南昌高新开发区圆了南昌“航空梦”。这种中国式梦想,依然在南昌高新开发区人心中不断延伸……

谢春明(笔名水笔),江西省作协理事,中国铁路作协理事,南昌市作协常务理事,南昌市诗歌学会副会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goudasai.com/wgdszl/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