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谱的安利中国小能手钟碧莹竺可桢学院-新闻学-级

最近在追江苏卫视的一个有趣的综艺,叫《世界青年说》。主要内容就是每周一个热点话题,然后由11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用中文彼此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湖北卫视也有一个类似的节目叫做《非正式会谈》,同样也是一群外国人民用中文讨论一些文化热点。这两个节目成了我最近半年来最乐此不疲的话题。起初我是觉得这些外国人中文说的这么溜实在是太有趣了,当我真的到了异国,见到了“活体老外”并和他们交流之后,我发现其实有趣的不仅是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更是咱们的中国文化,以及向安利他们中国、了解中国的这个过程。

我寒假和暑假都去了美国交流,接触到了不少“活体”外国友人。美国是个非常多元的国家,所以在那里我见到的不仅是美国本土的美利坚人民,还有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外国朋友。我寒假在大农村戴维斯,暑假在大城市洛杉矶。在那边具体的学习生活会在后面说,因为我想最先说说我自己认为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如何向外国人解释他们对于中国的一些奇奇怪怪的脑洞。

起初我以为,身为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根正苗红的新时代好少年,我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中国一流学府浙江大学的一名学生,这二十多年的经历足以让我成为一个小中国通。然而面对一些老外的脑洞,我还是经常觉得有些搓手不及。尽管现在网络非常发达,自由的网络让我们能够知晓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但是整体而言,我感觉其实多数外国友人并不是那么了解这个正在世界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觉得的中国。比如有人问我你们中国人喝不喝牛奶……当然妥妥必然绝对那是一定喝啊!我们还喝过三鹿呢(这句没说)。当然,以为中国人都会武功走路靠飞的或者每个中国人打乒乓球都超厉害的这属于活在自己想象里的最初级的老外(这种一般都是来搞笑的,特别可爱)。还有一些外国人,他们似乎对中国知道那么一点点,又知道的不是太深入,就会问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在解答他们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的同时,我自己也是收获颇多。

多数外国人提起中国的城市只知道北京、上海、香港,有时候再多加个广州或深圳。所以我每次和他们介绍我来自中国杭州,他们都会露出一脸“那是什么鬼”的表情。于是有一次一个外国友人就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城市里上海和北京最富裕呢?我们一般都只知道这两个城市。你们国家的那个中国梦是不是就是指定给这些城市的呢?”。哎哟不错哟,还知道“中国梦”。不过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外国人会这么理解中国当今的发展。于是我听到这个问题后迅速地调用起了我思政课的知识贮备。首先我告诉地告诉他当然不是,然后我就开始想要怎么组织语言来支持我的观点。脑海里想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不会难翻译而且感觉对于外国人也不太好理解,于是就先从小平爷爷那句:“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开始向他解释,我们不是选择性发展,而是都在发展,只是有的快有的慢。毕竟罗马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Romewasn’tbuiltinaday)。但是想了想好像这么说还不够,于是又补充介绍了一下北京作为首都在政治上非同寻常的地位,以及上海临近港口的地理优势给它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基础,这些先天的政治经济的优势使它们成为了中国先发展的城市,等他们先发展然后再带动别的城市发展。又怕他不理解,就举例说美国的东西海岸也是相对比中部要发达很多嘛,这是天然的地理优势,但不能以此就说美国梦只属于那些富人。我还安利他说,其实中国其他城市也发展的非常好,比如咱们杭州,这些年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杭州的经济其实也很不错,只是他们外国人了解甚少不知道而已。解释了一堆以后,小哥表示,他可似乎以理解,还说要给我点个赞……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共同富裕和同步富裕的差别(高中政治必考题),但至少我相信我们这么交流了一番他应该不会再觉得“中国梦”只是属于少数和个别的城市了。之前一直觉得政治课啥的比较无聊,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用的,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政策。

除了这种比较正经的话题,我还被问到过比较奇葩的问题。有个外国朋友一本正经地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长得一样?当时上课的教授也指着和我长得完全不一样的小伙伴问你们是不是双胞胎……虽然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哭笑不得,但是我想起来自己以前看西方人也觉得一个个都没什么差别,于是也对他们这种心情表示充分理解。不过我感觉如果我光和他说:“其实我们不一样,你看多了就会知道了。”并没有什么说服力。于是我回去以后还特地百度了一下,发现了有个名词叫“种族识别障碍”,虽然不是专业术语,但是听起来还是挺像那么回事儿的。我立马翻译成了英文告诉他们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他们群体之中,其实我们中国人,对于白人也有时候认得不太清楚,这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很特奇葩长得都一样。时间长了就会好很多了。毕竟我们很多中国人都以为邓布利多和甘道夫是一个人演的。小哥表示:“你说的有点道理,我懂你的点在哪儿。”他还热情的告诉我可以通过瞳孔的颜色和发色来很好地区别白人(虽然我早就已经克服了这个障碍)。和他们讨论点奇奇怪怪的问题,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除了奇奇怪怪的问题,还遇到过一些有关文化冲击的问题。有位国际友人表示他觉得中国人对他们特别不友好,因为他去过一次中国,走在路上的时候跟迎面走来的中国人微笑会遭到奇怪的眼神。我马上意识到这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中国人不友好?开什么玩笑,我们中国人民一直是以热情友好著称的好嘛。我回想到自己刚来美国的时候去超市买东西,迎面走来的陌生的大妈大叔岂止是对我微笑,直接都是对我说Howareyou的……当时我还心想天哪我不认识你你为什么要和我说话!吓死宝宝了!于是,我就跟他解释了这是一种文化差异,两国人民表示友好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咱们中国人比较含蓄,对待陌生人不会这么直接地对着人家笑,还和他讲了我来美国也曾经被他们的行为吓到的经历,而且其实不止中国,在俄罗斯你随便笑也会被当做神经病的……顺便安利了他中国人民的内心其实很热情好客,欢迎他再去中国体验体验。国际友人表示理解理解。

当然,在这些我能立马想到答案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让我也深深地反思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足够了解自己的国家吗?在更加深入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很多有关中国的问题我自己也很模糊,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有国际友人问为什么中国的龙嘴巴里面都含着珍珠,我还真是被问住了,最后去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那不是真的“珍珠”而是太阳。还有人问中国的红包文化怎么解释。虽然我懂那么一些,但一时却想不到好的、合理的答案。还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写Peking不是beijing,写Tstinghua不是qinghua,虽然我脑海里大概知道是不同发音和拼写的问题,但是究竟为什么是这样还真不是很清楚。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我才发现这不仅是拼音的规范化的问题,还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以下一小段解释来自度娘)在中国大陆汉语拼音方案施行之前,汉字的拉丁文转写使用威妥玛式拼音和邮政式拼音。邮政式拼音是一个以拉丁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系统,始于晚清,年春季于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通过了这个方案并将其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标准,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邮政式拼音,因此它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拼写方案,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大陆地区邮政式拼音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讲起来还有点复杂,我翻译了半天才捋顺)。还有人问我长城有什么用,不就是个旅游景点嘛又不能真的起军事防御的作用。于是赶紧告诉他并不是你想的那么无用。然后又上网查了一下古代时长城是如何被建造使用,中国人又是如何机智地利用烽火狼烟快速传递消息的故事,再翻译给他。最后告诉他长城不仅是个旅游景点,还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象征。他们国家的总统候选人之一特朗普也说过中国建长城是很厉害的嘛。其实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自己也进一步了解了我们国家的文化,也真的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我发现,我们真真切切是有讲不完的历史,读不完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我们总是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称,这五千年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因为有足够的积淀,所以传播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有底气。给外国人安利中国的时候也更加觉得我们国家真的是很棒啊(骄傲)。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比如生辰八字、汉语的一些说法、中国菜等等。还和那些曾经去过中国的国际友人,讨论了广场舞,蹲坑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外国人并没有足够的途径来了解从而造成了很多误会和偏差。尽管现在的网络已经联通全球,我们可以在大洋彼岸了解任何我们想知道的东西,但是有些文化层面上的东西,我觉得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去主动传播。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也会被问到一些政治(包括国家体制、领导人、政策)的问题,我觉得以我当前的知识储备和分析的能力,没有能力做出很棒的回答。这方面比较严肃,还需要多加思考,培养出足够强大的逻辑思维来告诉他们真实的中国是怎样的。

但总的来说,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是非常非常开心的一个状态。我很开心并且很热衷于把我所能知道的有关中国的一切告诉外国人民,说不定被我安利了以后就来中国了解更多了呢。对于咱们中国文化的魅力,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讲完了我最想分享的这个话题,我就想来图文并茂的写写我在美国具体的生活。

第一周

第一周刚来,感觉有点微妙。很多人调侃UCLA是UniversityofChineseandLotsofAsian,我真的非常同意。学校里有非常多的亚裔面孔。我选的其中一门课有将近一半的中国学生,另外一门课一进去也是百分之八十的亚裔面孔。其中有一门课要自我介绍,我一开始还想着都是中国学生应该压力不大,然而等到开始说话了我才发现他们都是“开口跪”,英语好的不要不要的,和本地的美国人并无区别,我这才意识到其实压力还是很大的,估计很多都是移民的ABC。这样而言和英语是本土语言的他们交流还是有点怕怕的。不过这说明这既是压力也是机会。

第一周上课我就抽到了下一周的小组展示。作为第一个展示的人,我并不是很清楚美国学生是怎么做presentation的。所幸我们预约了老师的OfficeHour得到了一些基本的建议,感觉其实和国内没什么差别。我和我的小伙伴这一周都在努力的收集资料,讨论思路来完成我们的presentation,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这一周主要是筛选最后要修读的课程。我去旁听了一些课,包括社交网络,沟通与说服,中国古典文学,性别种族与阶级。最后选了两门课程压力适中和教授看起来不那么tough的课程。选课之前我还专门做了功课,去UCLA学生们常用的教师评价Bruinswalk网上把每个老师搜了一发,删掉了GPAKiller。

总体而言,这一周主要是置办生活用品,选课,适应周边环境,过得比较平淡。

这周末去了沙滩,吃了很棒的海鲜。第二周

这周一我们进行了我们的presentation。我感觉内容讲的还比较顺畅,但是超时了,5分钟硬是被我们不小心讲到了14分钟……最后10分满分老师给了9分,还在情理之中。一周有两组展示,我觉得另一组水平和我们差不多除了讲的更加流利一些。

今天主动勾搭了一个英文非常地道的妹子,一直以为是在美国生活的ABC,交流以后才发现原来只是大一!刚来了一年下学期大二。另一门课也和一个英文非常地道的女孩子聊天,也是大学才来。感叹环境真的太重要了,来美国一年就顶我们在国内学三年……真的讲的非常流利。另外碰到了我以为在美帝浪的飞起的高中同学,交流以后发现竟然是个全A的学霸。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她们每天晒party和购物就觉得她们真的每天就这么过的。看着曾经的小伙伴磨练两年英语已经和nativespeak并无两样简直羡慕。相比起来自己的英语简直太捉急了,告诉自己Longwaytogo。

这周去了迪士尼乐园。超超棒。第三周

这周经历的重要的事情是生活方面的,快递问题!来美国非常激动地买了很多快递,包括FedEx,UPS,Amazon,都是送到家门口。然而一连三个USPS的快递都显示已经到了我却没有看到。我以为是先显示签收再慢慢配送,结果等了一周都没有结果。我先是和卖家联系,说没收到,他们马上补发了货物。结果补发的还是没有收到,于是我确定了是快递公司的问题。我鼓起勇气跑去打客服,为什么说是鼓起勇气呢……因为真的很难听懂飞一般的语速。最后打了半个小时才接入人工客服,客服告诉我可以去最近的邮局咨询一下。我先去学校里的邮局咨询,对方表示他们不管这些,给了我一个另外的地址要我去那里。于是我又一个人走了一个小时到了第二个邮局去问,排了很长的队,轮到我的时候工作人员噼里啪啦的跟我说了一堆我还没太听懂,但大概的意思就是他们那里也没有,如果地址是家里的地址那么carrier一定会送到的,不关他们的事。我只好又灰溜溜的回去再次打客服。我跟客服报了我的快递单号要她帮我直接打给负责这个包裹的快递员,沟通了半天因为有点听不懂对方的话所以总是回答的很慢,导致对方态度明显特别不耐烦,最后也没有打通快递员的电话。当时觉得超级懊恼,来来回回会跑,被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英语不够好还要反复问才能懂,想说的东西又不能流利的表达,对方态度不好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愤怒,加上怕东西丢了又急又生气。心中不禁感慨,在美国旅游是好,但生活不容易啊。冷静下来觉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门口堵快递员。结果第二天在lobby坐了一天也没有等到,想着这条路也行不通。最后我决定在门口贴小纸条,这样快递员哪天送货的时候看到了就能给我回复。果然,第二天就给我打了电话。他告诉我所有包裹都放在mailbox,要去取mailbox的钥匙才能拿东西。于是我又跑宿管那里要钥匙,原来他们在我们入住的时候没有给我们导致我们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事儿……最后折腾了半天终于拿到钥匙打开了mailbox才发现所有的包裹都在里面……长舒了一口气。这件纠结的事情终于告一段落。这也大大的锻炼了我自己身处异国处理问题的能力。

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快递事件时候,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那就是我的作业被全班表扬啦!MediaandMind这门课的一个作业是PointofView,利用上课所学知识选取一个media中的片段进行镜头分析。本来是要求给出视频的链接然后用文字写清楚几秒到第几秒是哪个镜头就好了,但是我觉得为了更加清晰简易地理解于是选取了电影Selma中的片段进行了详细的截图+分析,不仅标明时间段并且直接把画面截图下来。于是我的作业就被老师拿做范例在全班展示(全班一共有两个)。作业评价里还给我写了excellentwork!感觉初次作业受到了认可。这也再次认证了之前一位浙大学姐和我说的:要比别人优秀一点点。

PS.今天学到了一个小知识,Zhong,Biying=BiyingZhong,有逗号就代表前面一定是姓!这个我以前不知道。

第四周

这一周最重要的是我预约了两次学校的writingcenter,体验了一下免费的写作指导,一次一小时,需要提前抢预约。周一第一次预约了writingcenter,还搞不清楚是什么形式,于是带了第一次写的reflection去修改。写作中心的美国姐姐非常非常耐心的给我改了每一个语法错误。她和我说改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每一句分一段,一句一句读,这样那些隐蔽的小错误就会非常容易地被发现。周三第二次预约了writingcenter,上一次讲语法,这一次是讲文章结构:写文章的时候怎么构建。辅导员说写文章前首先要想自己的thesis,也就是你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主题和观点。一个大的thesis下面可能有几个分支。每一个分支都必须要有evidence或者story,但是不能太长,因为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所带来的interpretation,一定要用interpretation把故事转化成你的argument,否则故事只是故事(我就犯了这个错误,讲了巨长的故事却没有让故事服务于我的论点,因为差了一个环节:interpretation)最后argument们都要服务于thesis,最后得出一个清晰的conclusion。虽然我以前也有一点点这种意识,但是没有这么清晰,这次的写作辅导给我好好的梳理了一遍学术论文的写作结构。辅导员姐姐也按照这样一个结构分析了我第一篇essay,发现了里面的很多问题。很多时候他问我你写这一段想表达什么,和主题有什么关系,我都很难回答,这才发现自己以为很流畅的文章其实经不起推敲。

这周还有一个很心塞的事情。自从第一次发言以后我就一直想继续发言。但是我有个习惯,总想在心里组织好语言以后再发言。结果每次还没组织好语言,想法就被别人说了。懊悔啊……想说为什么不说呢?还有很多时候就是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然后你心里想了一个答案,然后觉得,哎,可能不太对啊,然后其他同学可能叽叽喳喳说了些别的答案,然后老师说唉呀都不对,应该是这样的…然后说了你开始想的那个。这种感觉实在太心塞了。所以,既然大家都说的不对不如一开始就说自己想的,反正错的人也很多。下周一定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近还发现自己看材料慢成龟……这次老师准备的一份材料40页,晦涩难懂,堵了我一个晚上一个早上都没有搞清楚再说什么。好在第二天上课老师说这个材料对于非英语母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容易读懂才让我心里有了一丝慰藉。看来阅读能力还要多加修炼啊!

这周看了没有字幕的电影舅舅局。听力,还是有点捉急的。第五周

第三次预约writingcenter,因为上一次K40的第一次作文只有84被老师大大地批评了格式不符合要求,于是我这一次就专门来咨询怎么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如何正确的citation。这次上完了我真心感叹以前写的那么多论文很多都白写了,我真的太不严谨太不注意规范,这种随便的态度在美国式完全不被允许的。只要是引用,哪怕不是逐字逐句的引用而是借鉴了某一种观点,都要严谨的标注是出自哪里。助理姐姐非常耐心的给我讲解了各种格式,还给了我非常详细的资料,推荐了citation的网站,今后回到中国也要按照严谨的方式写论文!

第四次预约writingcenter是为了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有逻辑。Topicsentence实在太重要了,和比较注重意会的中文相比较,英语学术写作需要简单明了,辅导员强烈建议我在每段的第一句就写好topicsentence,这样既方便读者也方便自己接下来的论述。除了topicsentence,过渡句也非常重要。外国人就是靠各种过渡句各种标志性词语来理解文章。唐突和不适合的方式都会给理解造成困难。

这四次写作指导每一次都收获超级大,4个小时学到了很多很多有关东西。

这一周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回答问题参与课堂了!这一周两个班上都有回答问题,果然还是说出来了感觉比较好,把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表达比藏在心理反而要更加舒服,也多了一丝参与感。Mediaandmind的老师非常好,不管你说啥都是goodpoint,goodquestion,更加鼓励我要多多思考多多回答。

这周也在课堂上提了很多问题!之前一直觉得nothingtosay,但是四个星期上下来感觉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提问的。问题被解答也是豁然开朗的感觉。下周要继续多多参与。第六周

最后一周了,感觉好不真实。

这一周什么别的事都没干因为要准备期末考试。其中一门课是老师给15道题目,可以自己准备,但是考试的时候随机选择其中10道闭卷作答。闭卷考试的题目全部来源于平时的readings,虽然平时也看了但是看的不够仔细,对于老师的细节问题完全没有什么印象。于是我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把所有的readings全部重新看了一遍,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非常提高阅读注意力的事情。平时即使读了也感觉没有办法回答老师的问题。于是就找了几位local学生组成了学习小组,大家一起在googledoc上码答案。之前我在中国的时候学习小组都是大家坐到一起现场讨论,感觉效率不高。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挺值得借鉴的。感觉一时间还挺多信息量的,最后拿了92.5分,感觉还不错。

我在UCLA去了5次writingcenter,收获真的很大,每次出来之后都觉得这两年在中国写的论文都写的都很水啊。总的感觉就是自己在国内的学术写作太不严谨,太不讲究逻辑,也太不讲究写作规范了。但今后回国一定要按照在这里获得的经验进行严谨的学术写作!

第一门课MediaandMind没有随堂考试,但是有一篇新的reflection和一个小的presentation。为了写好这一篇reflection我专门预约了老师的officehour,和他评讲了一下第一次作业,我感觉虽然他给了我9分(满分10分)但是其实我并没有很好的理解他的意思。和他大概讲了20分钟,他非常耐心地跟我举例分析,最后我明白了到底什么是“观察自己的思维”。其实这是这么久以来我第一次预约officehour,之前总觉得和他没什么好说的,但后来发现其实谈话可以非常分散,我们不仅讨论了作业问题,还讨论了一些我对于他上课提出的某些点的一些想法。上一次他讲课说,一名记者写新闻实际上不是在写fact,而是在写possibility。当时我就跑去质疑了,记者重在求真和报道真相,怎么能写不确定的possibility呢?后来教授解释说他所说的possibility并不是指没有根据的胡乱猜测,而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事实,记者必须要把那些可能有关联或因果联系的事实串联起来,怎么串联,如何挑选,如何引用,怎么利用已有的事实来讲述新闻,这些本都是有无限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记者所写下的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记者写的就是所谓的possibility。我想了一下,的确是。一个好的记者尤其是调查记者,在面对新闻事件的同时,下一步要调查什么?去哪里寻找采访对象?挖掘怎样的材料?这些其实都是在寻找可能性。一个眼光敏锐的记者正是因为具备寻找可能性的超强能力才能写出精彩而深刻的报道。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结束了officehour后我就开始回去琢磨如何写好第二篇reflection。我结合了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并利用我的“小特长”制作了图片,清晰的将事件分解绘制成图以便更加清楚的分析。并且还利用了老师教的新视频工具切割标注了一段视频进行分析。总之能用上的工具,能用上的知识全部否用上了,也调整思路,按照要求进行写作。第二次的reflection获得了10分满分,让我超级开心。我们的课程presentation是在论文的基础之上发表2分钟的小演讲,在美国待了一个月口语还是很有长进的于是我这个部分我也拿到了10分满分。

课程全部结束了,是时候说再见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goudasai.com/wgdsyq/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