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大河网讯(记者王建芳)同一机票网购平台,第二次查询的票价往往比第一次要贵;网购App平台的同一商品,经常购买者比第一次购买者价格要高;某个打车软件,同一时间段从家到单位感觉费用越用越高……生活中,您遇到过这样“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委托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开展了个人信息保护情况专项调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数据杀熟”现象屡禁不止!网购App存在同一产品不同价格的“杀熟”现象,生活运营平台越用越贵,社交平台通过搜索或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内容等。

消费者质疑个人信息被泄露广告或诈骗信息多

调查对象上,本项目访问对象为河南省城乡常住居民(在当地居住半年及以上),调查样本覆盖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男性消费者占比为43.9%,女性消费者占比56.1%。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各约占50.0%。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18~55岁。

数据显示,46.2%消费者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有泄露过;30.5%消费者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一定有泄露过;只有7.0%消费者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一定没有泄露过。

为什么那么多消费者觉得自己的信息被泄露了?因为消费者表示会“因个人信息泄露接到大量广告或诈骗信息”,其中接到“广告或骚扰信息”的占比最多,为89.4%;其次是会“收到违法、诈骗信息”,占比为57.2%;而“因个人信息泄露遭受财产损失”的消费者或其身边的人有12.9%。

三大电信运营商被疑为收集个人信息“主因”

根据调查结果,在日常工作、学习和消费活动中,消费者遇到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的情况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运营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经常收到营销短信或电话”成为消费者的困扰。

二是各类社交生活类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被消费者认为存在强制要求授权,窃取个人信息的风险。

三是招聘求职、教育机构等平台,消费者对各类平台过度收集家庭成员、住址、收入状况等个人信息表示了担忧。

四是房产中介、银行、保险公司等组织机构,名消费者提到房产中介,76名消费者提到银行,42名消费者提到保险公司,消费者表示机构过度收集的个人信息,导致经常收到办卡、卖房、卖保险等信息骚扰。

同一网购平台越用越贵“大数据杀熟”现象屡禁不止

调查显示,消费者遇到“大数据杀熟”现象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一是网购App同一产品不同价格的“杀熟”现象,其中名消费者提到淘宝,名消费者提到美团,69名消费者提到拼多多,24名消费者提到京东;二是生活运营平台越用越贵,47名消费者提到滴滴,27名消费者提到通信运营商;三是社交平台通过搜索或浏览记录推荐相关内容,23名消费者提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goudasai.com/wgdsyq/1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