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大麦熟了。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对中国最大演出票务平台大麦网完成全资收购。

其实早在年,大麦网完成D轮融资时,阿里巴巴即出现在投资人名单中,持有大麦网32.4%的股份。

过去三年,也是阿里巴巴从无到有建立大文娱版块的三年。从成立阿里影业、阿里体育,到收购优酷土豆、虾米音乐,再到整合UC、微博,逐步完善自己的文娱产业的布局。

而此次一举拿下大麦网,也是阿里大文娱战略中的相当关键的一步棋。目前来看,在当前的在线票务平台“三国杀”的格局中,各家在垂直细分领域的强项愈发明显:猫眼电影,在线电影票业务;淘票票,演唱会门票;微影时代:体育类票务。未来在线票务平台必然会从电影票等单一的领域向更多的垂直文化领域延伸。

互联网公司掌控线下并非易事,阿里或许更适合“买买买”的投资布局

自从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掌管了阿里大文娱之后,整合布局的脚步就没有停下过。

3月14日,俞永福通过内部邮件宣布,阿里影业与阿里巴巴大文娱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同时,原优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业团队将整合加入阿里影业。紧接着,阿里巴巴大文娱又吞下了大麦网。

俞永福在邮件中格外强调“实业生态”,但这可是互联网公司共同的软肋。尤其是对BAT这样的托拉斯(垄断巨头)来说,有效率的方式是抓大放小,它们更适合去投资上游的影视公司,然后让更有效率的公司去做一个一个的影视项目。否则以BAT这样动辄千亿吨位的巨头去做具体的1亿元左右的小项目,不夸张地说,光内部流程就够走一两年的。

合一影业主要是利用优土的资源参投了一些电影,在当下上游影视公司的竞争格局中尚没有太强的竞争优势,但至少目前是盈利的。阿里影业首部主投主控的电影《摆渡人》票房不佳,陷入亏损;但近期《一条狗的使命》大卖,在国内上映仅12天票房就突破了4亿,几乎持平其在北美的万美元(约合4.28亿人民币)票房,为《摆渡人》的扑街实力挽尊。

所以,阿里影业不如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在影视上游公司的投资布局,并与自己的互联网宣发优势充分联动就好了。

坐拥资金和资源优势的BAT大公司,或许更适合“投资生态”的布局,“实业生态”是个更为庞大复杂的课题,史无前例,敢于开拓荒地的勇气当然更加值得敬佩,但是未来如何,依然有待观望。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投资并购之后,还是应该由其投资的上游公司来具体把控项目,阿里影业只需要掌握发行渠道就好了,各取所长,而不是自己做项目。

阿里影业可以利用其背后的阿里巴巴生态,比如淘票票、娱乐宝的宣发众筹,淘宝的电商、衍生品等业务优势为电影助力。或者是成立独立的工作室,将具体的项目下放到独立的制片人、导演团队,这样的话可以提升运营效率。再加上新晋成员大麦网的助力。

那么,这次阿里收购大麦网的前途又会如何?

从人员架构调整来看,收购后,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文化娱乐集团秘书长张宇将出任大麦网CEO。大麦网创始人曹杰则担任特别顾问。这非常符合阿里一贯的作风:收购后派驻“自己人”。

但就在去年底,阿里星球在苹果商店发布的一则停止音乐服务的动态吸引了外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goudasai.com/wgdssj/10274.html